第4章 茶叶(修)

小说:红楼之黛玉长嫂 作者:梅悠扬

周夫子怜惜这个芝兰玉树的青年,还是决定把知道的楚家兄嫂的消息说出来,让他心中有数:“你那兄嫂,我听人说,他们将你的侄子送到城西吴家族学启蒙了。”

吴姓是扬州的大姓,连续出过进士高官,现今吴家长房的吴大老爷在京任工部左侍郎,旁支亦有在外任县令的,彼此守望相助。吴家族学背靠高官亲戚,在清宁县一向有名,束脩收的也是最贵的。当然,教出来的学生里考上秀才、举人的也多。

楚明霁搬去扬州城后就和秀水村没了联系,还真不知道这事。

原来如此!

楚明霁恍然大悟,好像一层由疑惑编织成的迷雾散去。

此前他还真想不到这一层。

是了,弟弟再有出息,也比不上儿子有出息。

在兄长露出恶相,逼迫分家时,他伤心、震惊,还有不解。他初次下场童试就连连告捷,院试时要不是发生意外,他已经是秀才了。在大景朝,秀才可免六十亩土地赋税,免除徭役杂役。兄嫂重视财物,可说白了,他要是考中秀才功名,这个秀才功名也算得上是楚家的财产。

兄嫂竟然舍得放弃?

原来是另有打算。

他在家时得闲也教过侄儿认字,背三字经一类幼儿启蒙书籍,对小侄子说过一些读书考状元之类的话。

看来兄嫂是听到心里去了。

楚明霁沉默片刻,平静道:“多谢伯父告知,不过我和兄长已经分家,便是两家人了,兄长的家事,我不敢过问。”

他是不愿再和兄嫂往来了。

父母去后,就只有妻子和妻弟是他的家人。

周夫子也是个人精,见他不愿多提,转而说起院试的事,他捋了把胡子,道:“我已经找好了一位陈廪生,结保的除了你和从宜,还有汪俊、姚俊成、季则三人。汪俊是县丞家的孩子,姚俊成伯父是县里的富户,季则是农家子,都是家世清白、人品可靠的孩子。”

“我已经让从宜去请他们来了,一会儿你们见一面,明日再一同去府衙报名。”

“多谢伯父费心了。”楚明霁站起来躬身行礼,感激道。

科举艰难,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,互相结保之人更是重要,最好是知根知底的,就怕有人脑子发昏,做出什么不该做的事来。

不然就要如同楚明霁这般,寻个有声望有资历的人帮忙。陈廪生为他向官府作保,周夫子何尝不是为他向汪姚等人作保?

周夫子暗暗点头,叫他坐下,“些许小事罢了。你们都是清宁县的人,以后更要相互扶持。”

说话间,周从宜领着一众同伴回来了,远远就听到有声音传来。

周太太趁人还未到,悄悄赶往后面厨房去了。

汪俊一进正堂,第一眼瞥见的是同龄少年俊郎清越的面孔,目若朗星,气度出众,只是一照面,就无端令人心中想起“翩翩君子,温润如玉”八个字,生出此人可交可信之感。

他端正坐着,脊背挺直,身上穿着浆洗过的青色布衫,但并不会畏缩自卑,反而更衬出他的风姿傲骨。

汪俊自恃是县丞之子,本人又才学出众,被家人师长夸着捧着长大,对上他自然是恭敬有礼,对下便有些轻慢无视。

姚俊成伯父是县令的座上宾,他就和姚俊成平等相交;季则是农户出身,举止行为带着一股穷酸气,他难免轻视。

他原以为楚明霁是和季则一类人,如今见面,才知是他谬误了。

几人先向周夫子问好,各自落座后,周从宜居中介绍,三言两语中,几人对彼此的家世都有了基础的了解。

姚俊成生得一张圆脸,看着就是一副好脾气,看起来不是第一次来周家了,他端起桌上婢女端上来的茶,大饮了半碗,舒坦道:“周伯父家的茶叶可是明前毛尖?我伯父也爱喝这个茶。”

周夫子笑呵呵道:“你舌头倒是灵,这是最后半包茶叶了,喝完就只有雨前毛信了。”

汪俊笑着接道:“是我们偏了伯父家的好茶了。”

“好茶配俊才,给你们喝了,才算是不辜负这茶叶。”

周夫子这话把在场的人都捧到了。

季则拘束的神色也松展开来。

一时几人聊起了茶叶,好茶叶动辄一金一两,不是普通人家喝得起的,季则的脸色又绷紧起来。

偏偏汪俊故意去问季则:“长则兄,你家中日常喝的什么茶叶?”

季则浑身僵住,顿了几息,在所有人都注视中,嘴角挤出笑,扯谎道:“我家中日常爱喝铁观音。”

季则家贫,乡下村户人家,家里的茶叶是自家在山上采摘的野茶,就这还是预备着有客人来招待客人的,平时自家人解渴都是喝稀粥米汤,或者干脆在直接喝井里打上来的井水。什么名茶贡茶,他听也没听说过。铁观音这个茶名还是他考中府试,村中里正请他去家中吃饭,席后上的茶,那时里正同他说这是安溪铁观音,二两茶叶就要一两银子。他家是不舍得花一两银子买茶叶的。

季则的手指微动,想要攥紧拳头,死死忍住了。来周家之前他踌躇满志,畅想着来日考中秀才,扬眉吐气。汪俊父亲是县丞又如何,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,还不是坐到了他旁边的位置。

但汪俊的一个询问,撕开了他的那层遮羞布,他家贫,比不得他们,他和他们是不一样的!

楚明霁喝过的好茶少,只是听着,并不发话,却不妨季则转而若无其事地问他:“不知楚兄偏爱哪种茶?”

楚明霁坦然道:“我喝茶只为解渴提神,山间野茶还是各地名茶,在我看来无甚区别。说起好茶来,我懂的不如大家多。”

顿了顿,他又笑道:“我看茶圣陆羽的《茶经》里说,好茶须好水来配,咱们扬州的大明寺井就是他极力推荐的一处好水源。”

汪俊立刻赞许道:“楚兄真是博闻强识。《茶经》我也翻看过,却没记住有这一茬。要是哪日得闲了,咱们带上好茶叶去大明寺,用寺里的井水煮茶品茗,定是一大乐事。”

陈廪生也道:“我看古籍中有记载,收集冬日梅花上的雪水烹茶,滋味不俗。”

一时间几人说得兴致勃勃。

季则听着他们聊什么山泉水、雪水的,插不进去一句话,尴尬得如坐针毡。

他看楚明霁的衣着平常,本以为他和自己一样,肩负着家人的期望,把全部心思放在读书上,没想到他这样不知轻重,还看什么《茶经》这样的闲书。偏他对此一窍不通,插不进去话,只能讪讪地听着。

好在这时,周太太及时遣丫鬟来,说备好了酒菜,请各位移步花厅用饭。

季则狠松了口气。

饭罢,已到了申时。

因还要赶回城里,楚明霁向周夫子提出辞别。

周从宜在一旁听到了,忙道:“不如今晚留宿在我家,明早也好一同去府衙。今晚我们抵足而眠,还可以探讨文章。”

楚明霁摇了摇头,解释道:“我是雇车来的,来时和车马行的人说好了酉时前回去,不好失信于人。”

此话一出,周从宜也不好强留他了,只能约定好了明日巳时在府衙门口见面。

八月九日巳时中,楚明霁在府衙门口和其余五人会和。

随后进到府衙礼房,填写亲供,领取浮票后,已经接近午时了。

因各有安排,楚明霁和周从宜几人便在府衙门口分别。

想到方才填写亲供时,府衙户房抱怨还有个别县的夏粮还没收上来,汪俊脱口而出的一句“地里扒食的农户不经圣人教化,要交粮税可不是要他们的命一般”,瞬间季则脸色大变。

他揉揉脑门,心情算不上美好地往家里走去。

“还真让你说中了,那汪俊真是个拎不清的,今日又说了不该说的话。此前还不知有多少次这样的情况,一次次下来,估计季则面上有多忍心中就有多恨。”楚明霁回到家,顾不上吃饭,先和明瑶华说起汪俊的为人行事,“科举之事,谁知道以后如何,万一季则运道比汪俊好,焉能不报今日之恨?且我听从宜说,季则是汪县丞出面推给陈廪生作保的,汪县丞的意思多半是让汪俊交好季则。”

单论读书天分,季则是不差的,不然他一个农户子也不能得了县丞的青眼,和县丞之子一道互结考试。汪俊这样几次三番地言行不当,再大的恩情也要打折扣,何况汪县丞对季则的帮助只是一个顺水推舟的人情。

明瑶华呵笑一声,她昨夜就说过汪俊会再和季则发生矛盾,果然应验了,“原来还有这一层,想来是汪俊本就自视甚高,看不上出身不如他的人,而季则偏偏被他父亲看中,他心生不满,故而时时针对季则。我猜,汪俊对姚俊成,也是有一丝轻视的,毕竟他的父亲是官,而姚俊成的伯父是商户。”

她不喜欢汪俊对农户的鄙夷,气道:“农户种田,辛苦至极,今年夏天又比往年旱,收成少,一些没田的佃户温饱都难。他是运气好,对上的季则是个性子隐忍的。要是换个人,当场背一首《观刈麦》,抒发一通为官者当爱民如子的话,再拍一把知府大人的马屁,将知府大人比作白居易,踩着他立自己的名声还不用心虚的。”

明甫光耳朵高高竖起,目光炯炯地听着,对姐姐愈发崇拜。

“罢了,别气坏了身子,左右与他们院试后便无来往了。不提他们,先用饭。”楚明霁知道她嫉恶如仇的性子,忙殷勤的给她递筷子,“明日我们去霞光寺进香赏荷,别因为他们坏了兴致。”

扬州同知陆府

又一个扬州城内的稳婆逃命似的疾步离去。

平昌郡主背后垫着靠枕,伸手轻轻抚摸七个月大的肚子,掌心感受到一股踢动的劲儿,是腹中胎儿活泼地隔着肚皮和她打招呼。

屋子里站着的丫鬟屏息凝神,俱都不敢发出一点声响。静候良久,平昌郡主道:“收拾东西,我不想待在城里了,我要去庄子上住几天。”

她疲惫地闭上眼:“这件事先别告诉夫君。”

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,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快删除。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Copyright © 2020 http://www.pinshu1.com All Rights Reserved